心臟病的早期癥狀都有什么
//hzlcwl.cn2010-10-11 11:06:50 來源:全民(min)健康(kang)網
心臟的防病與治療關鍵是“早”。 那么如何在早期發現心臟病,心臟病早期常常有一些體表征兆。體征包括:
呼吸:作了一些輕微活動時,或者處于安靜狀態時,出現呼吸短促現象,但不伴,咳痰。這種情況很可能是左心功能不全的表現。
臉色:如果臉色灰白而發紫、表情淡漠,這是心臟病晚期的病危面容。如果臉色呈暗紅色,這是風濕性心臟病、二尖瓣狹窄的特征。如果呈蒼白色,則有可能是二尖瓣關閉不全的征象。
鼻子:如果鼻子硬梆梆的,這表明心臟累積太多。如果鼻子尖發腫,表明心臟脂肪可能也在腫大或心臟病變正在擴大。此外,紅鼻子也常預示心臟有病。
皮膚:慢性心力衰竭、晚期肺源性心臟病患者的皮膚可呈深褐色或暗紫色,這與機體組織長期缺氧,腎上腺皮質功能下降有關。皮膚粘膜和肢端呈青紫色,說明心臟缺氧,血液中的還原血蛋白增多。
耳朵:心臟病人在早期都有不同程度的表現,這是因為內耳的微細血管動力異常,病癥尚未引起全身反應時,內耳就得到了先兆信號。如果你的耳垂出現一條連貫的皺褶,極有可能是冠狀動脈硬化所致。
頭頸:如果由鎖骨上延伸到耳垂方向凸起一條表筋,如小指粗,很可能是右心功能不全。
肩膀:天氣明明很好,左肩、左手臂內側卻有陣陣酸痛,這有可能是冠心病。
手腳:手指末端或趾端明顯粗大,并且甲面凸起如鼓槌狀,常見于慢性肺原性心臟病或先天性青紫型心臟病患者。
下(xia)肢:中老年(nian)人下(xia)肢水腫,往(wang)往(wang)是(shi)心臟(zang)(zang)功能不全導致靜脈血(xue)回流受阻的(de)表現。此外,如果時常心悸(ji)、氣喘,只有蹲位(wei)才(cai)得以緩解,這是(shi)紫鉗性心臟(zang)(zang)病的(de)特有表現。
心臟病(bing)的癥(zheng)狀(zhuang)是哪(na)些?
疲勞:是各種心臟病常有的癥狀。當心臟病使血液循環不暢,新陳代謝廢物(主要是乳酸)即可積聚在組織內,刺激神經末稍,令人產生疲勞感。疲勞可輕可重,輕的可不在意,重的可妨礙工作。但心臟病疲勞沒有特殊性,它與其它疾病所致的疲勞難以區分。
疼痛:心肌炎、心包炎、心律失常的病人均可感到胸部疼痛。最常見的是心絞痛。心絞痛往往以勞累、激動、飽餐為誘因突然發作,疼痛部位多在胸部正中,有壓迫、灼熱或擠壓感,甚至是一種瀕臨死亡的窒息感,有的可放散在左肩、背及左上臂內側。疼痛持續時間短,3—5分鐘消失,最長不超過20分鐘。
氣短:氣短是心臟病常見癥狀。最顯著特點是勞力性氣短和夜間陣發性呼吸困難。勞力氣短就是氣短與活動有關。心臟病人常說,我上二層樓都心慌、憋氣,受不了;夜間陣發性呼吸困難即夜間睡臥不平,有時從夢中憋醒,端坐且喘息一會兒方可緩解。
紫紺:皮膚、粘膜、耳輪周圍、口唇鼻周、指端發紫。
水腫:全身或下肢水腫,有時還會出現胸腔或腹腔的積水。
心(xin)悸(ji):病(bing)人(ren)常感心(xin)悸(ji),尤(you)其在活動以(yi)后。但(dan)心(xin)悸(ji)在有(you)其它疾病(bing)或沒(mei)有(you)病(bing)時(shi)也(ye)可發生,故心(xin)悸(ji)對(dui)診斷心(xin)臟病(bing)意義不大(da)。
控制
研究表明:體重增加10%,平均增加18.5,冠心病危險增加38%;體重增加20%,冠心病危險增加86%,有糖尿病的病人比沒有糖尿病的高血壓病人冠心病患病率增加1倍。
煙草中的可使心跳加快、血壓升高(過量吸煙又可使血壓下降)、心臟耗氧量增加、血管痙攣、血液流動異常以及血小板的粘附性增加。這些不良影響,使30—49歲的吸煙男性的冠心病發病率高出不吸煙者3倍,而且吸煙還是造成心絞痛發作和突然死亡的重要原因。
戒酒
美國科學家的一項實驗證實乙醇對心臟具有毒害作用。過量的乙醇攝入能降低心肌的收縮能力。對于患有心臟病的人來說,酗酒不僅會加重心臟的負擔,甚至會導致心律失常,并影響脂肪代謝,促進動脈硬化的形成。
改善生活環境
污染嚴重及噪音強度較大的地方,可能誘發心臟病。因此改善居住環境,擴大綠化面積,降低噪音,防止各種污染。
避免擁擠
避免到人員擁擠的地方去。無論是、擴張型心肌病,還是冠心病、風心病,都與病毒感染有關,即便是心力衰竭也常常由于上呼吸道感染而引起急性加重。因此要注意避免到人員擁擠的地方去,尤其是在流行季節,以免受到感染。
合理飲食
應有合理的飲食安排。高脂血癥、不平衡膳食、糖尿病和肥胖都和膳食營養有關,所以,從心臟病的防治角度看營養因素十分重要。原則上應做到“三低”即:低熱量、低脂肪、低膽固醇。
適量運動
積極參加適量的體育運動。維持經常性適當的運動,有利于增強心臟功能,促進身體正常的代謝,尤其對促進脂肪代謝,防止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生有重要作用。對心臟病患者來說,應根據心臟功能及體力情況,從事適當量的體力活動有助于增進血液循環,增強抵抗力,提高全身各臟器機能,防止血栓形成。但也需避免過于劇烈的活動,活動量應逐步增加,以不引起癥狀為原則。
規律生活
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生活有規律,心情愉快,避免情緒激動和過度勞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