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梗塞的癥狀有那些?
//hzlcwl.cn2010-09-15 11:11:08 來源:全民健(jian)康網(wang)
腦梗塞的癥狀
(1)血栓形成者,多見于有動脈粥樣硬化病、糖尿病等疾病的中老年患者;而栓子所致者,常有栓子來源的疾病的征象,如心臟疾病,尤其是心房顫動、心臟瓣膜疾病等。
(2)血栓形成者,先前常有短暫性腦缺血發作,如、眩暈、一側肢體無力等,起病緩慢,常在或安靜時發生;而由栓子所致者,多無前驅癥狀、發病急驟,在數分鐘內發展至高峰。
(3)較少有嚴重的意識障礙和顱內高壓等全腦癥狀,主要是局灶性腦功能缺失的征象,依據受累血骨部位不同而異:如頸內動脈閉塞的同側單眼失明或/及Horner氏綜合征,對側偏癱;大腦中動脈閉塞時對側完全性偏癱、感覺障礙、同側偏盲等;小腦后下動脈的閉塞出現眩暈、惡心嘔吐、聲音嘶啞、吞咽困難、同 側Horner氏綜合征,共濟失調,同側面部淺感覺減退和對側肢體的淺感覺減退或輕度偏癱。
(4)如(ru)系(xi)栓子所(suo)致,除腦部征(zheng)象外,尚(shang)可見(jian)到皮膚、粘膜(mo)、 視網膜(mo)、脾、腎、心臟等栓塞征(zheng)象。
1. 腦栓塞可發生于任何年齡,以青壯年多見。多在活動中集驟發病,無前驅癥狀,局灶性神經體征在數秒至數分鐘達到高峰,多表現完全性卒中,意識清楚或輕度意識糊涂,頸內動脈或大腦中動脈主干栓塞導致大面積腦梗死,可發生嚴重腦水腫、顱內壓增高。甚至和昏迷,常見癇性發作;椎-基底動脈系統栓塞常發生昏迷。個別病例局灶性體征穩定或一度好轉后又出現加重提示栓塞再發或繼發出血。
2. 約4/5的腦栓塞發生于前循環,特別是大腦中動脈,出現偏癱、偏身感覺障礙、失語或局灶性癲癇發作等,偏癱以面部和上肢較重。椎基底動脈系統受累約占1/5,表現眩暈、復視、交叉癱或四肢癱、共濟失調、飲水嗆咳、吞咽困難及構音障礙等。栓子進入一側或兩側大腦后動脈導致同向性偏盲或皮質盲,基底動脈主干栓塞導致突然昏迷、四肢癱或基底動脈尖綜合征。大多數病人伴有風心病、冠心病和嚴重心律失常等,或心臟手術、長骨骨折、血(xue)(xue)管內(nei)介(jie)入治療等栓(shuan)子來源(yuan),以及肺(fei)栓(shuan)塞(sai)(sai)(氣急(ji)、發(fa)紺、胸痛、咯血(xue)(xue)和胸膜摩擦(ca)音等),腎栓(shuan)塞(sai)(sai)(、等),腸系膜栓(shuan)塞(sai)(sai)(腹痛,便(bian)血(xue)(xue)等),皮膚栓(shuan)塞(sai)(sai)(出血(xue)(xue)點或瘀斑)等體征。
輕度腦(nao)(nao)(nao)(nao)梗塞(sai)是腦(nao)(nao)(nao)(nao)梗塞(sai)的一(yi)種特殊類型(xing),是在高血壓(ya)、動脈梗化的基礎(chu)上,腦(nao)(nao)(nao)(nao)深部的微(wei)小(xiao)動脈發生(sheng)閉塞(sai),引起腦(nao)(nao)(nao)(nao)組織缺血性(xing)(xing)(xing)軟(ruan)化病(bing)變。其病(bing)變范圍(wei)一(yi)般為2-20毫米,其中(zhong)以2-4毫米者(zhe)(zhe)最(zui)(zui)為多(duo)見(jian)。臨床(chuang)上患者(zhe)(zhe)多(duo)無(wu)明顯癥(zheng)狀(zhuang),約(yue)有(you)3/4的患者(zhe)(zhe)無(wu)病(bing)灶性(xing)(xing)(xing)神(shen)經損(sun)害癥(zheng)狀(zhuang),或(huo)僅有(you)輕微(wei)注意力(li)不集(ji)中(zhong)、記憶(yi)力(li)下降(jiang)、輕度頭昏、眩暈、反應遲鈍(dun)等(deng)癥(zheng)狀(zhuang)。該病(bing)的診斷(duan)主(zhu)要為CT或(huo)MRI檢查。而(er)輕度腦(nao)(nao)(nao)(nao)梗塞(sai)如果成(cheng)為多(duo)發性(xing)(xing)(xing)的,則可(ke)影響腦(nao)(nao)(nao)(nao)功能,導致智力(li)進(jin)行性(xing)(xing)(xing)衰(shuai)退,最(zui)(zui)后導致腦(nao)(nao)(nao)(nao)血管性(xing)(xing)(xing)癡呆。
左額顳頂葉腦梗塞。CT掃描左額顳頂葉大片低密度灶,其范圍相當于大腦中動脈供血區,中線結構略向右偏移。右放射冠見一腔隙樣梗塞灶。
左側顳葉腦梗塞。CT增強示低密度區呈腦回狀強化。
右額、頂葉出血性腦梗塞。梗塞后17天,CT平掃示低密度區內有斑片狀高密度影,密度不均,代表梗塞內出血。
左顳頂葉腦梗塞(超急性期,發病4小時)。T1加權(上圖)示左顳頂葉皮層下區略低信號影。同一層面T2加權左顳頂葉病灶呈高信號影。雙側基底節區多發腔隙性梗塞呈高信號影。
主要取決于梗塞大小、部位。臨床上表現為頭暈、頭痛,部分病人可出現嘔吐及精神癥狀,同時出現不同程度的腦部損害的癥狀,如偏癱、偏身感覺障礙。病情較重時可出現意識喪失。大小便失禁以及瞳孔散大等腦疝癥狀。
(1)急性期:一般把發病后頭5天作為急性期。病變區水份增加在CT圖像上造成兩種效應,一是病變區密度減低,皮質和髓質缺乏密度差異,早期這種密度減低一般不顯著,多呈楔形,與受累動脈的供血范圍一致,邊界模糊;另一是由于水份增加使病變區體積變大而造成的占位效應或腫塊效應,輕的表現為病變區腦組織腫脹,腦溝、腦油消失,重的表現為中線結構向對側移位,即所謂腦內疝,占位效應的程度與腦梗塞面積有關,面積越大,占位效應越顯著。上述兩種效應一般在發病后第3一5天達到極點。
需要指出的是,早期的腦梗塞出現CT上的變化最早需要3~6小時,晚的要等到24小時或者更長時間之后才出現典型表現。如果臨床上有典型的腦梗塞癥狀而CT表現陰性時,應該在短期內復查CT,以免漏診。
(2)亞急性期:指發病后第6~21天,水腫明顯吸收,占位效應減弱或消失。多數情況下也是低密度,邊界較急性期清楚;但有少數病人表現等密度病變,不易發現,即所謂“霧”狀效應,原因是病變區內一些密度高低不同的成分混合在一起的平均效應(水、類脂質、空腔等低密度物質混合血液、鈣化、鐵質等高密度成分)。此時作增強掃描,非常有助于診斷。注射造影劑以后,典型的腦梗塞表現為腦回樣增強,梗塞區大腦皮質的腦回和基底神經節的神經核團增強。
(3)慢性期:21天以后,缺血壞死的腦組織被吞噬細胞清除,遺留含腦脊液的空腔,合并膠質增生,病變區仍為低密度,與腦脊液相似,邊界清楚,但體積縮小,表現為患側腦室擴大,蛛網膜下腔包括腦裂、溝、池增深增寬,皮質萎縮。
(4)腔隙性腦梗塞:多數位于基底節或大腦半球深部腦白質,病灶大小在1.5cm以下。一般沒有腦室系統受壓移位等占位效應。
(5)出血(xue)(xue)性梗塞(sai)(sai):CT表現的特點是低(di)密(mi)度梗塞(sai)(sai)的背景上有散在(zai)、不(bu)(bu)均(jun)勻(yun)(yun)的高密(mi)度出血(xue)(xue)區。與血(xue)(xue)腫(zhong)不(bu)(bu)同(tong),其密(mi)度不(bu)(bu)如(ru)血(xue)(xue)腫(zhong)高,亦不(bu)(bu)如(ru)血(xue)(xue)腫(zhong)均(jun)勻(yun)(yun)一致。
腦梗死見于中年以上人,多數有高血壓、糖尿病、或高血脂病史,有的已發生過TIAs或卒中。通常急性起病,在數小時內發展達高峰。一部分患者于清晨醒轉時發覺異常。可有病側頭痛,很少以劇頭痛、嘔吐起病。主要有以下四類。
1.大動脈粥樣硬化性腦梗死 在動脈管壁粥樣硬化基礎上發展的血栓或栓子,引起病變動脈供血的大腦皮質或半球、小腦、腦干局部功能的喪失。具體癥狀見上述。可有同一動脈系統的TIAs病史。少數病人在起病后24小時持續惡化或呈階梯狀加重,可能是由于血栓的進行性擴展或脫落新的栓子。
2.心栓性腦梗死 以年輕較多見,都突然起病,可階梯狀加重。常有其他腦動脈的TIAs、卒中史或體循環栓塞史。存在心源性栓塞的病因。
3.腔隙性腦梗死或小動脈閉塞性腦梗死 發展相對緩慢,有的可在長達36小時期間逐漸加重而達頂峰。梗死體積小,按發生部位出現特異的局灶癥狀。
(1)單純運動性:對側面、臂、腿、足、趾癱瘓,為內囊后肢或橋、中腦腹側小梗死。
(2)單純感覺性中風:對側身體的感覺異常,見于腹外側丘腦腔隙。
(3)共濟失調性偏側輕癱:對側臂、手共濟障礙伴腿輕癱,見于腹側橋腦梗死。
(4)構音障礙-笨拙手:言語不清和對側手的活動障礙,為腹側橋腦或內囊膝的梗死。
(5)伴表達失語的偏側輕癱:內囊膝和前肢梗死累及鄰近放射冠的白質。
4.其(qi)他原(yuan)因(yin)(yin)的腦梗死 非動脈硬(ying)化性血管(guan)病、血液(ye)病、血凝異常等少見病因(yin)(yin)所致缺(que)血性中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