癲癇病的治療方法
//hzlcwl.cn2010-09-14 16:29:02 來源:全(quan)民健康網(wang)
癲癇病的治療方法
一、一般藥物治療:
1.根據癲癇發作類型選擇安全、有效、價廉和易購的藥物。
①大發作選用90-300mg/d。丙戊酸鈉 0.6-1.2/d,卡馬西平 600-1200mg/d等。
②復雜部分性發作:苯妥英鈉 0.2-0.6/d,卡馬西平0.2-1.2/d。
③失神發作:氯硝安定5-25mg/d,安定7.5-40 mg/d。
④癲癇持續狀態:首選安定10-20mg/次靜注。
2.藥物劑量從常用量低限開始,逐漸增至發作控制理想而又無嚴重毒副作用為宜。
3.給藥次數應根據藥物特性及發作特點而定。
4.一般不隨意更換、間斷、停止西藥,癲癇發作完全控制2-3年后,且腦電圖正常,方可逐漸減量停藥。
5.應定期藥物濃度監測,適時調整藥物劑量。
二、在癲癇發作的治療中,抗癲癇藥物有特殊重要的意義。抗癲癇藥物可通過兩種方式來消除或減輕癲癇發作,一是影響中樞神經元,以防止或減少他們的病理性過渡放電;其二是提高正常腦組織的興奮閾,減弱病灶興奮的擴散,防止癲癇復發。
一般將60年代前合成的抗癲癇藥如:苯妥英鈉、卡馬西平、乙琥胺、丙戊酸鈉等稱為老抗癲癇藥,其中、苯妥英鈉、卡馬西平、丙戊酸鈉是目前廣泛應用的一線抗癲癇藥。
但有些發達國家,由于、苯妥英鈉的一些副作用,已將其列入二線抗癲癇藥。僅將卡馬西平、丙戊酸鈉列為一線抗癲癇藥。新的抗癲癇藥如:加巴噴丁、拉莫三嗪、氨已烯酸、托吡酯等,目前比較新的是優時比的左乙拉西坦片。
三、對于明確病因的癲癇,除有效控制發作外要積極治療原發病。
四、對藥物治療無效的難治性癲癇可行立體定向術破壞腦內與癲癇發作的有關區域,胼胝體前部切開術或慢性小腦刺激術。
五、全身強直陣攣發作持續狀態的治療
1.積極有效的控制抽搐:
①安定,10-20mg, 小兒 0.25-1mg/kg,緩慢靜脈注射至抽搐停止。隨后將20-40mg加入葡萄糖液中以每小時10-20mg速度靜脈滴注,連續10-20小時,日總量不超過120mg。
②異戊巴比妥鈉 0.5g溶于10ml注射用水中,以50-100mg/分速度緩慢靜脈注射至發作停止。注射中要注意呼吸心跳變化。發作控制后應繼續鼻飼或口服抗癲癇藥物。
2.處理并發癥:
保持呼吸道通暢,利尿脫水減輕腦水腫,防止酸中毒等。
六、手術治療
目(mu)前癲癇(xian)(xian)的(de)(de)(de)(de)外科(ke)手(shou)術方(fang)式主要包(bao)括:1 致(zhi)癲癇(xian)(xian)灶(zao)的(de)(de)(de)(de)完全切除(chu);達到治愈的(de)(de)(de)(de)目(mu)的(de)(de)(de)(de);2 如病灶(zao)位于重(zhong)要的(de)(de)(de)(de)腦功(gong)能(neng)區,切除(chu)后可(ke)能(neng)導(dao)致(zhi)偏(pian)癱、失語等嚴重(zhong)等神經(jing)功(gong)能(neng)障礙,這種情(qing)況(kuang)下(xia)可(ke)以對(dui)(dui)導(dao)致(zhi)癲癇(xian)(xian)的(de)(de)(de)(de)皮層(ceng)進行電(dian)(dian)灼或軟膜下(xia)橫切手(shou)術;3 對(dui)(dui)于雙(shuang)側多個的(de)(de)(de)(de)致(zhi)癲癇(xian)(xian)灶(zao),不適用上述手(shou)術方(fang)法(fa),可(ke)以采(cai)用胼胝體(ti)切開的(de)(de)(de)(de)辦(ban)法(fa)使(shi)癲癇(xian)(xian)異常(chang)放電(dian)(dian)局限于大腦的(de)(de)(de)(de)局部,來緩解(jie)癥(zheng)狀。4 對(dui)(dui)于身體(ti)虛弱、一般情(qing)況(kuang)較差或合并(bing)其他全身性疾病的(de)(de)(de)(de)患者,可(ke)以采(cai)用立體(ti)定向致(zhi)癲癇(xian)(xian)灶(zao)射頻毀(hui)損手(shou)術,大多數患者能(neng)夠取得滿意療(liao)效。
癲(dian)癇病治療(liao)比較好方(fang)法(fa)有哪些
當被確診患有癲癇疾病時,患者一定要立即馬上接受治療,不然會對患者自身造成很大傷害。關于癲癇病治療比較好方法,以下內容專家做出了詳細介紹,我們一起去看看吧。
目前,癲癇病治療比較好方法可分為藥物療法和外科手術療法,基本上是這兩大塊。 藥物治療是目前治療癲癇病的最主要方法,或者說目前控制癲癇病的發作,主要是靠抗癲癇病藥物。剩下的部分通過抗癲癇藥物治療,確實沒有什么效果,經過正規的幾種藥物診治以后得不到控制,最后可能變成了頑固性癲癇或者叫做難治性癲癇病。
一些病人需要做手術療法,不是所有的頑固性癲癇的病人都適合外科診治,必須要找到病灶,這種人才能進行外科治療,當然外科診治也不是都能好,都能除根,同樣有一定的比例,這個比例統計都不完全一樣,跟他的手術技巧,跟他的能力、定位是不是準確,多種因素都是有關系的。
如果說定位準確,手術確實是癲癇病治療比較好方法,有較好的效果,但是相當一部分病人做了手術以后,仍然需要靠藥物來控制。所以不是說手術一做就了之,還不是那樣的。
您對癲癇病治療比較好方法已經了解了吧。專家提示:癲癇病的治療還是根據病情不同而改變的,因此人們需要做詳細的檢查。
石菖蒲:
辛、苦,溫。歸心、胃經。化濕開胃,開竅豁痰,醒神益智。用于脘痞不饑,噤口下痢,神昏癲癇,健忘耳聾,是最常用的抗癲中藥。
馬蹄香: 味微辛、苦、甘、淡,氣香,性平,無毒。入肝、腎、小腸、膀胱經。內服利尿通淋、清熱鎮驚、解暑、消風散氣、去積、活血。
鉤藤: 味甘、微苦,微寒,歸肝、心包經。功效平肝熄風、清熱鎮驚,適用于肝陽上亢、熱盛風動所致的抽搐。鉤藤主要成分為鉤藤堿和異鉤藤堿,此藥有明顯鎮驚作用,可以降低大腦皮層的興奮性,有預防和控制癲癇發作的作用。
牽牛子: 苦、寒;有毒。歸肺、腎、大腸經。瀉水通便,消痰滌飲,殺蟲攻積。用于水腫脹滿,二便不通,痰飲積聚,氣逆喘咳。
纈草: 味辛微甘,性溫,入心、肝二經,安神鎮靜,驅風解痙,生肌止血,止痛,治癔病。
蜈蚣: 性味咸、溫,入肝經,能熄風止痙、通絡止痛、攻毒散結。熄風止痙作用強,適用于癲癇發作引起的驚厥抽搐及口眼歪斜,有一定毒性。
全蝎: 味辛、微溫,入肝經,能熄風止痙、通絡止痛、解毒散結,適用于風邪引起的驚癇,發作時有抽搐之癥,需要注意的是全蝎有毒,使用時要注意劑量。
僵蠶: 性味咸、辛,平,入肝、肺經。功效熄風止痙、祛風清熱、化痰散結,適用于肝風內動和痰熱引起的癲癇病。
地 龍 : 性味咸、寒,入肝、脾、膀胱經。能熄風通絡、清熱鎮驚、平喘、利尿,適用于溫熱、神昏、抽搐或瘀滯等癇證。
蟬蛻: 性味甘、寒,入肝、肺經。能疏散風熱,又可涼肝熄風止痙,多用于癲癇抽搐之證。
羚羊角: 咸、寒,歸肝、心經。能平肝熄風、清熱鎮驚、解毒,主治熱盛神昏、驚癇抽搐。
牛黃(huang): 性(xing)味苦、涼,歸(gui)肝(gan)、心(xin)經。功效熄風(feng)止驚、化(hua)痰開竅、清(qing)熱(re)解毒,多用(yong)于熱(re)盛所致的(de)驚厥抽(chou)搐。
(1)針灸
①體針 取穴:主穴:背三針、鳩尾、筋縮、腰奇、間使、額三針、豐隆。配穴:中脈、照海、神門、關元、三陰交、足三里、太淵、三沖、膻中、血海。
治法:以主穴為主,每次酌情選用4~6穴。背上針取0.6~1.5寸芒針循督脈透刺,如神道透陽關,神道透大椎,腰奇透陰關。進針后中等頻率(120次/分)捻轉1分鐘。額三針為雙側眉沖穴沿膀胱經透刺二針,取此連線為底邊的等腰三角形,另一頂點沿督脈透針。余穴邪實用瀉法,體虛用補法,留針15分鐘,每日1次或隔日1次。
療效:經上方治療124例,配合三元辨證療法,顯效85例,有效28例,無效11例,總有效率為91.06%。
②頭針 取穴:癲癇穴,頂中線,額中線,頂旁線,枕上正中線,顳后斜線。
癲癇穴位置:風池內1寸上1寸,斜方肌盡頭處。
治法:進針后用G-6805治療儀通低頻脈沖電30分鐘,發作嚴重者可適當延長通電時間。通電以麻感達到前額為好,亦可在腦電圖病灶部位進行針刺通電。隔日1次。
③穴住埋線
取穴:主穴:脊中、筋縮。配穴:大椎、長強、膻中、中脘、氣海、內關。
治法:每次選1個主穴,辨證選用1~2個配穴。主穴常規消毒后,切開皮膚,用3號羊腸線3厘米埋人,不縫合。配穴用18號穿刺針埋線。每次埋線為一療程,每療程3個月。
療效:用此法治療816例,顯效678例,有效138例,總有效率為10O%。大多數患者埋線1~4次。
④艾灸
取穴:a.百會、大椎、身柱;b.前頂、神道、筋縮;c.百會、脊中、腰奇、鳩尾。
治法(fa):上述三組穴(xue)位(wei),順(shun)序(xu)選用。每年小暑至處暑灸治1次,連續2~3年。穴(xue)位(wei)局部消毒,用0.2%普魯卡因局麻(ma),蒜汁涂抹后艾灸,頭部穴(xue)位(wei)4~5壯,胸背部5~7壯或7~9壯,體弱及(ji)兒童酌減。灸位(wei)起泡處敷貼(tie)藥油(you)膏(gao),并服食公雞、魚類以(yi)促使(shi)其(qi)化(hua)膿。藥膏(gao)每日一換,至灸疤愈合(he)。